導航:首頁 > 乾洗洗衣 > 宜春宜豐縣改衣店

宜春宜豐縣改衣店

發布時間:2021-11-30 05:25:43

❶ 江西和安徽的人文地理詳細點謝謝

江西的人文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贛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奧義為:「文、章、節、義」。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並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虞集、揭傒斯、劉時中、吳澄、羅欽順、解縉、魏良輔、湯顯祖、宋應星、王猷定、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梅汝璈、程懋筠、胡先驌、黃秋園、古龍、公劉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化極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應該占據其中之一席。
贛派學術與文化:
江西產生,並直接以江西或其古稱江右、豫章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學】,是由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始,因其為江西人,故稱為江西心學,它是我國思想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後來被王守仁加以擴充和發揮,便推向了高峰。它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發生過重大作用。至明代又有「王門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響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學派,而江右派,恪守師說,保持王學的基本觀點,故也稱王學正統派 。
【江西詩派】,呂本中於崇寧元年(1102)至二年之間,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選入黃庭堅、陳師道等25人之詩,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稱江西詩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一祖三宗。詩派中人論詩反對西昆體,師法唐杜甫、韓愈、孟郊,強調效法活脫,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無一字無來歷」,提倡「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之法。至清末同光體又分三大支派,贛派即其中之一派,以陳三立為魁首,學韓愈、黃庭堅,直接繼承宋代江西派,後繼者夏敬觀、華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於梅堯臣、陳師道諸家。
【江西詞派】,五代南唐馮延巳、宋初晏殊、歐陽修的詞打破了從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間派為代表的香艷熟軟、無深意寄託的詞風,賦詞以較深邃的思想蘊含和更誠摯的情感寄託;在藝術上引入詩歌的比興手法,並從民歌中汲取養料,對宋詞日後的繁榮昌盛起到開先河的作用,從而形成了詞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流派,這就是以二晏一歐為骨乾的北宋江西詞派 另有:宋末元初以劉辰翁為翹楚的江西詞派,厲鶚絕句言:送春苦語劉須溪,吟到壺秋句絕奇,不讀鳳林書院體,豈知詞派有江西?
【江右詩派】,明初江西派,代表人物為劉崧(江西泰和人),標榜唐音,實際對他影響最深是鄉先賢虞集、范德機,揭傒斯等。而後來的台閣體又是江西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劉崧「大底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作為台閣體創始者的楊士奇歷任四朝內閣大臣,為太平時期宰相。江西平易自然的詩風正宜於奉敕頌聖、歌詠昇平之作。因此錢謙益說:「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台閣,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豫章社中有陳、艾、章、羅四大家之說,他們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繼起江蘇金壇周鍾、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海內制義範式的領導權。
【江西畫派】簡稱「江西派」,又稱「西江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羅牧系寧都(今屬江西)人,居南昌(今屬江西),畫山水初得魏石床傳授,後學黃公望,筆意空靈,在江淮地區頗有學之者。
【贛劇】
贛劇是江西的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它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這兩派於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改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贛劇的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崑曲〕、〔梆子〕等。
解放後整理改編的弋陽腔劇目有《珍珠記》、《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陽腔戲《雙拜月》、《百花贈劍》;彈腔戲《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等;崑腔戲《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弋陽腔戲尚有根據史籍改編的《西域行》,根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的《還魂記》;青陽腔戲有改編的《西廂記》上、下集等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記》、《還魂記》拍成舞台藝術片;《借女沖喜》攝為連環畫。石凌鶴董解元、王實甫改編的《西廂記》被譽為「石西廂」。�
劇的口白以中州韻為基礎。表演行當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稱為「九角頭」。
贛劇,著名演員有嚴有源、楊桂仙、潘鳳霞、卓福生、童慶初、肖桂香、陳桂英、祝月仙、胡瑞華、段日麗、萬良福等。
附:南四腔之首的弋陽腔:弋陽腔是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弋陽腔誕生在江西弋陽。弋陽腔一誕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藝術魅力迅速地彌漫於中國的戲曲舞台,在中國戲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演奏出了中國戲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創造了中國戲曲的新形式,揭開了中國戲曲史的新篇章。弋陽腔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旋律是嚴酷的社會現實凝結成的。自南宋以來,經元入明,弋陽及其附近地區幾乎戰亂未已、災荒不斷。洪武二十四年,弋陽戶數,19,718戶,人口51,653人。至清順治六年,弋陽縣人口僅有11,801人,人口銳減五分之四。是嚴重的生存危機把弋陽腔鍛造成了「高腔」。弋陽腔是弋陽人頑強生命力的表現。 弋陽人「刻厲自奮,矜謹節義,」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陽腔熔鑄了弋陽人的性格。通過對戲曲的審美活動,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獲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明代弋陽人口急劇減少,「固有戶存而人去者,逋亡遷徙,不著汔土也著於世矣。」由此,對於嘉靖年間「弋陽之調絕」,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解釋。
【瓷文化】
景德鎮是以盛產瓷器而聞名於世的,有著瓷都的美譽。
「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從漢代起,景德鎮就開始了制瓷歷史,據文獻記載已有近17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制瓷歷史進程中,它集各地名窯之大成,匯聚制瓷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景德鎮瓷器,並以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造型優美,製作精良而著稱於世。
景德鎮古稱新平鎮,唐天寶元年改稱昌南鎮,景德鎮市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宋以來,歷經千年風雨保持瓷器產銷經久不衰。景德鎮瓷器是一個有著一千七百多年悠久歷史和蘊含著濃鬱陶瓷文化氛圍的產品,世界因瓷器而認識中國,英語中的CHINA是代表中國,也是瓷器的稱呼。景德鎮又是因瓷而名。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命進御瓷器的底部要寫上「景德年制」四字,據《宋會要輯》(卷一百九十•方域十二載)記載「江東路饒州浮梁縣景德鎮,(宋)景德元年置。」明確記載景德鎮的置鎮時間是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自宋代起,景德鎮瓷器就成了皇家宮廷的御用瓷器。元朝統治後進一步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專門監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並為官府機構樞密院定燒印有「樞府」銘文的卵白釉瓷。元代時期的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這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制胎原料的進步,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器物的變形,因而能燒造頗有氣勢的大型器皿,並採用了還原焰燒成,使景德鎮瓷器的特色充分顯示出來了,使中國畫技巧和制瓷工藝的結合更加成熟。具有強烈中國氣派與風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出現,使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高溫燒成的卵白釉、紅釉和蘭釉等等顏色釉瓷的燒製成功,它標志著景德鎮已經能熟練掌握各種呈色劑,從而結束了元代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的局面。明代景德鎮所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好,銷路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敘述當時景德鎮瓷器的產量時是這樣說,「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指景德鎮),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明代以後,朝廷專門在景德鎮設立了御窯廠,燒造的瓷器專供朝廷之用。將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在當時形成了「官民競市」的繁榮局面。此時景德鎮瓷器的生產是「天下窯器所聚,萬杵之聲殷地,火花炸天,夜令人不能寢」的江南雄鎮。景德鎮在明萬曆時期就成為舉世聞名的瓷都了。當時的景德鎮在全國處於制瓷業中心的地位,它不僅擔負著宮廷御器和明政府對內、對外賜賞和交換的全部官窯瓷器的製作,而且還要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
清王朝對景德鎮的陶政設施,大致沿襲明代遺制。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並設立了督陶官,監造瓷器。景德鎮瓷器生產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制瓷技術更趨嫻熟精湛,品種尤為豐富多彩,高溫顏色釉「晶瑩純全」,琺琅彩、粉彩精細秀雅,康熙時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風格別致,雍正時期的墨彩樸素清逸,乾隆時期的青花玲瓏和仿古瓷雕等特種工藝瓷巧奪天工,出神入化,令人驚嘆。
景德鎮瓷器在近代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在近代全面繼承歷史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有了創新和發展。而今,瓷器已成為江西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具識別性的風物之一,千年以來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謂是江西文化里精緻華美的一章。
【贛菜】
贛菜作為中國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數千年飲食文化的積淀。《後漢書》中的《豫章記》稱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舉辦的盛宴,興奮之餘贊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明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曾記載江西名菜「粉蒸肉」。今天的贛菜,正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
特色贛菜由南昌、九江、贛南三大流派互相滲透交匯而成。贛菜雖然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獨具特色。贛菜選料廣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製作精細,在烹飪中突出「原汁原味」:
1.在烹飪技法上,注重火候,以燒、燜、燉、蒸、炒為主。
2.在原料選取上,崇尚綠色、生態、健康理念。江西生態環境很好,取自本土的原料都是綠色健康的,如鄱陽湖的藜蒿、井岡山的竹筍、軍山湖的大閘蟹、余乾的辣椒等。
3.在味型上,以辣為主。與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鄂菜的酸辣不同,贛菜的辣是香辣、鮮辣,辣味適中,南北皆宜,具有廣泛的適應群體。
贛菜在技術上大同小異。取料以地方特產原料為主,配製上講究精選嚴實,刀工精細,突出主料,分色配料。烹飪方法上講究火工,擅用燒、炒、燉、燜、蒸等法,其中粉蒸是一特色,比如粉蒸肉、粉蒸大腸,須放入醬油、辣椒末、白糖、料酒、蔥末、薑末、味精、胡椒粉等,即原汁原味、又香味別具。在質感上,講究原汁鮮味,酥、爛、脆,油而不膩,味重偏辣,接近湘菜和川菜體系。其中南昌菜是贛菜菜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講究配色、造型。其中三杯狗肉、豫章酥雞與五元龍鳳湯等都是菜中精品,藜蒿炒臘肉、瓦罐湯、米粉蒸肉、南昌炒粉、涼拌粉都極具地方特色,煌上煌烤鹵出窯於現代口味。
烹飪技法
贛菜製作頗講求程序。在刀工處理上,有三法十八種,要求厚薄均勻,長短一致,不能藕斷絲連。配料時注重營養成分的搭配和利用葯膳的營養原則,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飲食效果。上漿掛糊採用麵粉和生粉均可,但必須在加熱前上漿。烹調時注意調味和火候。菜成後,還要選好盛具,講求裝盤的造型美,並適當選用異形盤,直奔主題,引起人們的食慾。上桌時還有順序原則,比如先冷後熱、先味輕後味重、先淡後咸、先咸後甜等,都蘊含了相應的科學道理。
風味菜點
江西著名的風味菜點有:豫章酥雞、 五元龍鳳湯、三杯仔雞、瓦罐湯、香質肉、冬筍干燒肉、藜蒿炒臘肉、原籠船板肉、潯陽魚片、炸石雞、興國豆腐、米粉牛肉、金線吊葫蘆、信豐蘿卜餃、樟樹包面、黃元米果、米粉蒸肉、豆泡燒肉、八寶飯、井岡山煙筍、南昌獅子頭、南安板鴨、貴溪捺菜、萍鄉熏肉、南昌炒粉等等。
【儺文化】
儺文化是一種遠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生息,繁衍後代,生存的慾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觀念的幫助來超越自我,龍的傳人以偉大的浪漫主義心性創造了燦爛的巫儺文化。「儺」乃人避其難之謂,意為「驚驅疫厲之鬼」。巫儺活動在生命意識上滿足了廣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長期以來,巫儺之風的傳承與流布融入習俗之中,即使在現代,仍以傳統文化的形態存留於民間。
巫儺活動在贛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經三千年的沿襲、發展,江西儺文化形成了歷史積淀豐厚、原始形態古樸、文化遺存眾多、文化體系完整等鮮明的特點;江西儺事活動分布廣泛,其中的許多民俗遺存和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據 1995 年調查統計,全省有 25 各縣(市)有儺事活動,保留的儺舞儺戲節目 247 各;江西儺被學術界譽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矚目,多次應邀遠赴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及香港、台灣地區表演、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江右商幫】
江右商幫,十大商幫之一,盛極一時,以講究賈德著稱。
江西在兩宋以後,由於得天獨厚,人傑地靈,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的先進地區。歷元至明,江西繼續保持這一經濟優勢。在明朝,江西人口僅次於浙江,居全國十三個布政司中的第二位;由於地產豐富,盛產糧食、茶葉、陶瓷、紙張、布匹、木材……繳納稅糧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萬曆年代卻居全國第一。
明代江右商幫的興起是精明的江西人,在較為有利的經濟基礎之上,利用良好的地理經濟環境,得益於當時明朝的海禁政策;江西明代的流民運動實質上就是一種經濟擴張,使江右商幫在當時能夠發展起來,才有了「無江西人不成市場」之說。
江右商幫的興起,為江西的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貢獻,貿易的繁榮造就了江西當時的輝煌:「瓷都」景德鎮名揚萬里;樟樹無葯,卻成為「葯都」有「葯不過樟樹不靈」之說;九江雄踞長江之濱成為當時極具影響的商埠,在當時江蘇一帶,市傳「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以至於後來九江引起外國列強垂涎;商業繁榮,促進了江西各業的迅速發展,素有「江南糧倉」美名的江西,真是百業興旺。
【贛派建築】
以樂安流坑、安義羅田等江西古村落為代表的贛派建築文化:其布局簡潔,朴實素雅,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贛派民居建築。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臣室,左右對稱。木構穿斗式梁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卧室樓高一層半,下層居住,上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龕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從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室內裝飾主要有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彩畫和墨繪,其風格明快,工藝精湛,圖案豐富,內涵深邃,反映了贛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天人合一」的崇尚,對倫理道德的尊重。「理學名家」宅門前和大宗祠遺址上的元明時代的紅石獅子,文館享堂內六斗藻井上的明代彩繪,都是難得的藝術精品。而明代民居懷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雕,更是題材豐富,技藝高超,國內絕無僅有,堪稱國粹。
融於自然的山村環境,獨特別致的村落布局,典雅古老的建築群落,完善實用的排水系統,那精美絕倫的建築裝飾,文情脈脈的匾額楹聯,怡目激思的家藏文物,積厚流廣的家庭遺存,古樸純真的民俗風情、多姿多彩的鄉土文化……無不構成了人與自然高度和諧、自然美與藝術美相結合相融洽的環境空間。
可以說贛派建築,既是中國古建築文化中極其華美一章,又豫章大地上贛派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
【書院文化】
古代書院曾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江西素稱人文之鄉,在書院建設方面因其起步早、數量多、影響大等特點而頗負盛名。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唐玄宗在長安設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校刊、收藏經籍。從事教學活動的書院大約始於中唐時期,約在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至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江西的桂岩書院即創建於這一時期。桂岩書院在唐洪州高安縣境內,地處縣城北六十里之洪城桂岩,即今江西高安縣華林鄉。桂岩書院的創始人為高安人幸南容。幸南容於貞元9年(793)中進士,曾官為國子監祭酒。814年告老還鄉,創建桂岩書院,「開館授業」。這是江西書院史上最早的書院,也是中國最早的聚徒講學書院之一。除桂岩書院外,江西建於唐代的書院還有皇寮書院、虎溪書院、李渤書堂、東佳書院、景星書院等。
此後,江西書院代有增置。據清雍正《江西通志.書院》統計,江西共有書院368所,其中創建於唐代的5所,南唐2所,宋代131所,元代36所,明代166所,清代28所。另據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記載,江西書院達526所。有學者根據其它各種史籍、志書、筆記、碑刻統計,認為江西古代書院足有千餘所之多。
【贛語】
贛語,又稱贛方言,古稱傒語。屬漢藏語系漢語,主要用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數約為使用人口約5148萬,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之一。
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 60 多個縣市。
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井岡山三地區的各縣市: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宜豐、銅鼓(也有人認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萬載、分宜、新余、 清江、豐城、 進賢、東鄉、臨川、金溪、資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黃、樂安、南豐、新干、峽江、永豐、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蓮花、安福、寧岡、遂川、 萬安;上饒、 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鄱陽、余干、 萬年、鷹潭、 貴溪、余江、弋陽、橫峰、鉛山、樂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澤、武寧、修水;贛州地區的廣昌、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
此外,通行贛方言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常寧、資興、安仁,岳陽、永興;福建省西北部的 4個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 8個縣:通城、蒲圻、崇陽、通山、陽新、咸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岳西、桐城等縣

❷ 江西宜春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春台曉日 宜春台,位於市區中山中路,袁州古城城中制高點,海拔130.4米,昔人稱為「一州之壯觀,萬家之游息」。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長沙王劉發之子劉成封為宜春侯,於宜春築五台。嚴嵩考證,五台為:宜春台、仙女台、鳳凰台、化成台、湖岡台。民間傳說,五龜夜入宜春城,被仰山神喝住,四龜逃出,一龜來不及走脫,化為宜春台,故宜春台又稱「龜山」。宜春台始建年代久遠,比江南三大名樓中的黃鶴樓早三百年,比岳陽樓早五百年,比滕王閣早八百年。宜春台頂的建築物原為仰山行祠,是祭祀仰山神龍的地方。舊時,宜春台及其四周樓台亭閣、寺廟宮觀甚多。台上的水星鼎很著名,南昌繩金塔寺曾仿造。民國時辟為公園。 化成晚鍾 化成岩,位於市區西北郊、秀江北岸,海拔163米。洞幽石怪,自成岩壑,以「清奧」見稱,素來譽為「江南一勝」和「天然圖畫」。山腰寺院創自何代,無考。宋代時香火隆盛,有「僧居羅上下,鍾聲答昏晨」詩句為證。唐代宰相李德裕貶官袁州長史時,曾居住於此。留有很多遺跡。此處摩岩石刻甚多。歷代文人多有題詠。清初湖西道守施閏章與袁州知府吳南岱亦唱和於此。此二人在《聊齋》胭脂一案中都是被歌頌的清官。 袁山聳翠 袁山,古名五里山,在城北2公里春台鄉柏木頭村後面。唐朝時,詩人有「袁山大小雙螺並,秀水東西一帶橫」之句描敘宜春山川形勝。袁山有大小兩座,山的西面0.5公里處有一小山相對峙,名小袁山(又名望家尖),大袁山海拔208米,相傳古代隱士袁京隱居於此,卒葬其側。袁山以袁京而得名,袁州以袁山而得名。流經宜春的秀江古名南水,後也更名為袁河。以袁山為中心,現在正在建設袁山公園。 釣台煙雨 位於市區東郊下浦境內,有兩個釣台:一在距城3公里許的大塘村雷潭,稱雷潭釣台;一在距城5.5公里許的墈上村震山,稱震山釣台。雷潭,在袁河轉彎處北岸邊,山丘由北而南,止於河邊,形成岩壁,「舊傳有龍潛於此」。潭邊有峭石,名「釣魚台」。台旁舊有寺院,名「多寶寺」。震山,別名顏山,其山腳小河之濱有兩石似船形伸入河中,相傳唐代宜春隱士彭構雲曾隱釣於此。彭構雲精通陰陽圖緯之學,不求聞達。唐玄宗曾遣使以蒲輪迎之入京。彭構雲入京,拜官不受,辭歸故里。故稱征君釣台,又名震山釣台。 盧洲印月 盧洲亦名狀元洲,因唐代狀元盧肇讀書於此而得名。位於城區東北側,宜春大橋下游秀江中心。呈舟形,俗稱鴨婆形。明朝時,監察御史劉琬(後改姓為高琬)曾購買此洲,建盧洲書屋以課弟子,嚴嵩曾就讀其中。明末建有三元閣,次年在閣後又建文標閣,專祀盧肇。兩閣規模宏偉,屹立中流,並在洲的四周「障以石岸,周以高垣」。歷史上盧洲為宜春風水關鎖,嘗種樹以固風水。後淪為荒洲,一度曾為畜牧場。現辟為狀元洲公園,並建有游泳池。又重建文標閣,可稱勝境。 南池涌珠 位於城南火車站南側之珠泉,宜春至安福的古道旁,有一長14米,寬4.75米的長方形水池。四周壘以青石,中間架有石拱橋,橋長4.75米,寬2.2米。脈脈清泉從坑底湧出,故名「涌坑泉」,又名「涌珠泉」。有泉池方廣丈余。泉水平地湧出,如粒粒珍珠,故名珠泉。明萬曆間於泉上築台,台下建樓,連檐接棟,與宜春台相望。清順治間,知府胡希聖於池上建亭,亭名「觀我亭」(亦名「見我亭」)。民國時,泉邊有一尼姑庵。1984年5月,該泉池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谷飛瀑 位於城西南35公里溫湯鄉潭下村的老山。群山逶迤,林茂竹修,霧漫雲飛,山泉汩汩,氣象萬千,山巔有一泓清泉,在160米高的懸崖上,一瀑飛出。其上,宛如一條白龍,從青翠的幽谷中溜出;中間,飛瀑瀉在兩旁層層凹凸不平的峭壁上,最後傾瀉入深潭,落在一塊如距虎的頑石上,轟鳴作雷聲、濺起千萬碎珠。潭中,浪起洶涌,雨滴落個不停。四周霧氣朦朧。終日毛毛細雨,陽光斜照,彩虹成雙,顯得光怪陸離,變化多端。「瀑布常在煙霞中,水花總與雲霓游。」故題曰:雲谷飛瀑。據考,此景原為「雪谷飛瀑」,指仰山雪谷潭瀑布。後移至溫湯劉坊老山瀑布,改稱「雲谷飛潭」。瀑布上下三四疊,高160餘米,寬3至4米,有的地方寬10米,是全國長瀑布之一。現為明月山風景區一部,已開發。 仰山積雪 仰山距宜春城區約40里,因其山勢「高聳萬仞,仰不可攀」而得名。入夏,雲氣冒其巔,雨立至。山水奇勝,石徑縈回,飛瀑湍奔,白雪皚皚。這里氣候獨特,孟春、仲春也有下雪現象,常積雪數十天不化。一進入冬天,仰山微陰即雪,每當雪霽雲開,海拔1034米的集雲山峰一帶,皓雪晶瑩,經久不化,形成高山瑰麗的雪景,令人賞心悅目。這一江南勝景稱作「仰山積雪」。仰山,古代視為「州之鎮山」。漢代民間便崇祀仰山之神。元代時,仰山神廟幾乎分布半天下。韓愈曾求其降雨。山下有太平興國寺,是禪宗溈仰宗發祥地。「梯田」一詞,最早見於范成大游覽仰山的日記中。北宋時仰山因產一莖七穗之「嘉禾」而轟動朝廷。仰山「稠平」茶為歷史名茶。

❸ 宜豐房管所電話

❹ 江西民風民俗

1、百越人風俗。江西的土地上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居住著很多百越族,百越之所以叫百越是因為有很多個支系,後來不斷分化與漢族人民融合。

2、畲族風情。畲族是江西境內唯一聚居性質的少數民族,畲族流傳下來的山歌有1000多篇。畲族婚俗中同姓不通婚,吃飯用筷子要唱(筷歌),喝酒要唱(酒歌)。新娘的母親坐在床旁哭的難舍難分,叫「哭嫁」。

3、客家魅力。客家人迫於戰亂等原因,舉家南遷,歷經千辛萬苦,不忘祖先。對於客家人來說,祖先是其驕傲。客家人在在艱難的南遷中,挖出祖宗骸骨,帶在身邊隨同一起南遷。客家人聚集而居,他們的土樓、圍屋,至今都有很多保存完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蒂汶斯安德烈先生曾說說:「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神話般的山村建築。」

4、景德鎮瓷俗。江西景德鎮以精美瓷器享譽全球,素有「世界瓷都」之稱。景德鎮約有400多個行幫,最大為徽幫、都幫、雜幫,三大幫。除此外還有個「三窯九會」它是歷史上最長的行幫。還有五府十八幫。

5、樟樹葯俗。樟樹素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歷史上被稱為「南北川廣葯材總匯」之地。樟樹葯業在經營管理上形成了獨有的「前店後廠」特色。

❺ 急!急!急!有關陶淵明、李清照的生平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死後其好友暗贈謚號靖節先生,潯陽人(一說宜豐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考證陶為奚族人,但其證據略顯薄弱)。(《宋書》隱逸傳雲:「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謚稱靖節居士,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元勛重臣,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作過武昌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歷代方誌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里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台、賦詩灣、顧淵石、醉卧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築。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今僅存四印齋本《漱玉詞》1卷,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本,黃墨谷有《重輯李清照集》,齊魯書社版
李清照 (1084~約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一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齊州歷城縣人,齊魯著名學者、散文家。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中原淪陷後,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凄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閱讀全文

與宜春宜豐縣改衣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和田和田縣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997
江門恩平市跑腿服務 瀏覽:73
瀘州瀘縣箱包改制 瀏覽:99
邢台威縣模擬花 瀏覽:425
吉安萬安縣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349
金昌金川區綠植盆栽 瀏覽:415
南充高坪區改衣店 瀏覽:682
安康嵐皋縣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631
泉州晉江市模擬花 瀏覽:688
黔西南貞豐縣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59
葫蘆島市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895
欽州浦北縣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227
湘西保靖縣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93
泰州姜堰區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125
涼山昭覺縣改衣店 瀏覽:571
菏澤市乾洗店 瀏覽:169
商丘夏邑縣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471
赤峰紅山區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931
黔東南施秉縣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524
撫州資溪縣長途搬家費用 瀏覽:822